让馒头开出漂亮的花今日沧州
2024/8/10 来源:不详本报记者邓晓燕本报通讯员任振宇刘震摄影报道
一个选择,坚持至今。
孙建军不辞辛劳,10多年来,潜心研发面花,终于蒸出了好吃又好看的面花。
今年43岁的孙建军,是黄骅市官庄乡吕郭庄村人。讲起研究面花的过程,他感慨万千。
面花烙在记忆深处
与面花结缘后,孙建军再也离不开它,一路走到了今天。“我想尽我的微薄之力,让面花文化传承下去。”
不熟悉孙建军的人都会想,这样一个大男人怎么会和面花结缘?
“我对面花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说起面花,孙建军满脸的幸福。
在孙建军的记忆中,黄骅有个风俗,每逢过年过节,家家户户都会蒸面花。
那时,孙建军年少家贫,能吃上面食都不容易,见到这种精美的面花,更是喜欢。
“每到过年过节,见到这些面花,我都舍不得吃,一直拿着,直到面花都风干开裂了,才美美地吃掉。”孙建军说。
“现在想来,嘴里还有那种甜甜的麦香味儿。”这些好看的面食在孙建军的心里打下了烙印。
那活灵活现的鱼,栩栩如生的兔子,让人垂涎欲滴的桃子、石榴……每个图案,勾画得那样真切,纹路那样清晰,再点上红点,给节日增加了喜庆的气氛。
孙建军说,吃这些精美的面花是最大的享受,更让他难忘的是参与制作面花的过程。
过年时,别的男孩子都愿意跑出去玩,而孙建军却跟着母亲做面花,他喜欢揉面的感觉。
“把软软的面揉啊揉,直到揉得硬硬的,摸上去很光滑,看起来有光泽”。揉着光滑亮泽的面,孙建军的心里甜甜的。
发面、掳面、揉面、磕花、晾花、饧花、蒸花……一系列工序下来,孙建军虽然累,但满心喜悦。
守在灶台旁,闻着面花的香味,看着漂亮的面花出锅,多少年过去了,这种兴奋和喜悦仍存在孙建军的心底。
“面花蒸好了,要是母亲拿出一个面花奖励我,我都能高兴得跳起来。”孙建军对面花有种特殊的情缘,他觉得,应该为此做点什么。
做面花是他的梦
随着年龄的增长,孙建军娶妻生子,有了自己的家庭,每到过年过节,自家也会蒸面花。这些年,他打过工,承包过工程。机缘巧合,到30多岁的时候,他再次与面花结缘。
年,在一次和朋友的交谈中,人们谈起了对面花的喜爱,孙建军心动了。
他想起了自己的儿时梦,想起了与母亲做面花的场景。他要把面花文化传承下去。
然而,小时候会制作面花的孙建军,在大批量生产面前却遇到了瓶颈。孙建军查阅了许多资料,和别人学习了一些技艺,可做起来,他还是陷入了困境。
为了找到最好吃的面粉,他试验了各地的高筋粉,最后还是发现当地的旱碱麦最合适。他发现,黄骅本地旱碱麦磨制的麦芯粉,面筋含量高、淀粉特性优良,营养价值高,口感细腻、筋道、不黏口。
原料解决了,下面就是发面这道工序。
没想到,孙建军却在看似简单的发面上,遇到了困难。
揉面把手揉肿
看起来简单的发面、兑碱、兑水,却成了孙建军要解决的大难题。为此,他还险些半途而废。
“我把白面放在大盆里,用老肥发面,看似简单的发面,却没有想象中的容易。”孙建军试验了多次,都以失败收场。
发面用的时间长了,碱放少了,面会发酸;时间短了,碱放多了,面就发黄。他蒸出来的面花不是酸就是发黄,要不就是花纹不清晰,要么就是存放半天就开裂……
那段时间,他吃不好睡不着,把自己关进屋子,一次次发面,一次次揉面,一次次磕花……
半个月下来,他累了,瘦了,手都肿了,可是,令他满意的面花依然没有做出来。
有一次,他揉了三四十公斤面,手腕疼了麻了,大冬天还出了一身汗。
但他还是坚持着,直到把面揉得硬度适中、有光泽。过后发现,他的手都有些肿胀了。
就是靠着这样的手工摸索,孙建军才找到了最适合的水、肥、面、碱的配比。
磕花累伤大拇指
做好了面剂,最关键的一道工序是磕花。
那天,孙建军拿着模子,光磕花就磕了大约个。
他的大拇指也是在那时候累伤的。直到今天,一阴天,他的大拇指就疼得厉害。
见他一天天瘦了下来,舅舅心疼他,劝他:“不就是个吃的吗,要求那么严格干吗?好看也能吃,难看也能吃,将就着吃吧。”
可是,追求精细的孙建军不肯罢休。自己摸索不行,他就到各地“求学”,请人来培训。经过四五年的摸索,孙建军终于成功了。
盐碱地旱麦粉,手工制作,老肥发面,呛面工艺,不加任何防腐剂、增白剂,多年来,孙建军始终坚持“传承为根,创新为魂”的理念。
虽然大批量生产面花,但孙建军严控面花制作的发面、兑碱、兑水、揉面、磕花等15道工序,使面花口感好、不黏口、筋道、麦香浓郁。
目前,孙建军在沿用老肥发面、手工磕花等传统制作工艺的基础上,从面花外形、材质等方面进行了创新。
将面花文化传承下去
“多年来,在遵从老辈制作工艺的基础上,我进行了多次改良创新,既保证面花质量与口感,又紧跟市场潮流,争取让老手艺产生新卖点。”孙建军说。
这些年,孙建军的公司先后安置下岗工人和残疾人20余人,并免费教授别人面花的制作技艺,让更多的人增加了收入,摆脱了生活困境。
“让更多的人了解面花,知道面花文化,这是我的责任。”年,孙建军被评为黄骅面花制作技艺省级代表传承人。
成为传承人后,孙建军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近年来,除了在产品种类、花样上推陈出新,孙建军还一直致力于传播面花文化,让更多人了解这一北方特色面食蕴含的文化和故事。
“要将面花制作技艺传播出去。”孙建军利用节假日时间,定期给孩子们讲面花文化。
孩子们向孙建军学习制作面花,边学边体验,感受着非物质文化遗产面花的魅力。
面花至今已有余年历史,最早时作为供品,祈求来年五谷丰登、幸福吉祥。
如今,能工巧匠们雕刻出专门制作面花的木质模子,供人们使用。
木质面花模子的使用,丰富了面花的艺术内涵,大大提高了面花的观赏性,面花制作技艺也一直传承至今。
“经过数十代的传承与创新,如今,面花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喜爱。”孙建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