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防止学生花痴,教育部有多拼从课本上
2023/10/27 来源:不详导语:很多人在读书的时候应该都做过一种事情吧,那就是看到课本上的各种人物头像时,都会拿着笔给他们“锦上添花”一下,把一些自己想象的天马行空画上去。所以很多同学的书本多少都会有点花花碌碌,因为是自己给添加上去的。
为防止学生“花痴”,教育部有多拼?从课本上人物插图就能看出
以前的课本以黑白色印刷较多,现在为了增加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和希望更生动直观地展示课本内容,都会改成用彩色的图片比较多,不管是古今中外,很多都是用了让人物更逼真和活灵活现的色调展现出来。这样做的用意,一是避免了课本的枯燥无味,二是吸引同学们看图更好理解文意。
学习精力要集中,人物照片筛选避免“帅”的!
对于一些80后的“同学”来说,在以前学习过的课文中,最帅的插图就算是“周总理”了!剑眉星目,清秀俊逸,是不少女同学当时称赞过的,至今也很难遗忘。当然除了这位长得帅的,还有很多名人,除了本身能力卓越,长得也是十分好看。
也不知道是不是当时80后的“学生”长大了成为了现在教育相关部门的教材编撰,为了避免现在的学生跟“自己当时一样”——把学习精力和上课时间分散精神,用到了“欣赏”书本人物的样貌上面去了,因此现在的教材人物插图,都“非常正经”,让人没有一丝遐想的空间。
比如,最让学生们熟知的鲁迅周树人先生,我们听过他的课文很多,也对他的作品有深入的理解和思考。但是一说到他的样子,映入大家脑海的肯定就是浓浓的八字胡子和一双眉毛,矍铄清瘦的脸庞,除了这些特点,很难去评判这位作者“帅不帅”!因为根本没有往这方面去想,大家只觉得,这是一个弃医从文,文章写得深刻警醒的作家。
再如这位河北省唐山市的院士先生,他是油气田开发工程专家,中国油田分层开采和化学驱油技术的奠基人——王德民。年轻时候的颜值真的让人“好好磕”,但是教材编纂组就非要说“我不”!把中老年的院士照片上到教科书,这番心机也是应该理解的,毕竟真的“好帅”!
说一位大家从孩童时候就听过他的故事的发明家Edison吧!他年轻的时候其实面目清秀,充满了贵族公子的风格,但是教科书上面的人物介绍插图,你们自行理解一下吧!
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可能才“刚开始认识”这些名人和他们的事迹,在进入他们的记忆时候,这些名人就长得跟课本上是一样的。到后来在其他渠道看到了原来曾经“认识”的名人颜值还那么高,就会有点莫名其妙,为什么教科书上放的都是那么“正经八百”的照片。
选照片的参考标准不同,同一个名人展现机会不一样
人类都是视觉的动物,有视觉冲击的人、事、物,自然就会记忆更深刻,记得更长久。而且真善美是人类的天性,喜欢美好是人性的追求。如果在教科书上面筛选人物插图的时候,选择年轻有为的,会不会也能给到同学们一种——比我优秀的还比我努力,以此去激励大家树立努力的目标,收到的效果会不会更好呢?
如果是为了避免学生之中形成“追星”的现象,那种情况也实在大可不必。因为他们要追星是他们这个年龄阶段的心智决定的,就算不是追课文上的“星”,也会是追内娱的明星。相对比之下,估计家长们也更加宁愿孩子的偶像是一位举国闻名的杰出人才吧?
万一他们在追“名人明星”的路途上,去了解到这位名人的事迹决定要跟他一样发愤图强,做出成就,那不正正是教科书上讲述伟人故事的一个正向价值所在吗?应该是老师和父母都喜闻乐见的一件好事!
该学还得学,寓教于乐也不错
教科书上的知识多数来源于文字,配图只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有辅助记忆的功效,让他们记得更牢。如果在学习过程中,突然见到一位“帅气的小伙”,相信也可以让人精神一振,耳目清新起来。老师们也可以在讲课过程中加以正面的引导,让伟人真正成为被学习、被模仿的经典,才是插图物尽其用的价值。
如果班级学生开始崇拜的不是流量明星,而是课本上的名人;同学们讨论的不再是热播的电视剧、网剧,而是伟人事迹;大家不再为了自己的明星偶像去争论对错,而是在比比谁崇拜的名人对世界影响更为深远,相信也是班级里面一道“热爱学习”的风景线。
你还记得当时课本上哪位“帅气”的名人伟人吗?一起留言来勾起回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