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花押为什么说宋徽宗宋高宗父子二人

2023/7/9 来源:不详

引言

宋徽宗和宋高宗父子二人在艺术上均有天赋,尤其是在书法方面二人均取得了较高成就,二人均善于使用花押,徽宗花押为“天下一人”,高宗花押为“人中王”和“德寿殿(宫)”。

押的发展及功用

宋徽宗赵佶(—)是宋朝第八位帝王,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的亲弟弟。徽宗在位二十五年,北宋灭亡前他匆匆把皇位传给儿子哲宗,两年后北宋灭亡,徽宗、钦宗与后妃、宗室多人被俘虏到金国过完了他们的余生。宋高宗赵构(—),南宋开国皇帝,也是宋朝的第十位帝王。赵构为宋钦宗赵桓亲弟弟,排行第九,赵构与其父一样在政治上昏庸无能并且任用奸佞,但是此父子二人均有艺术天赋,留下了不少作品,特别是赵构所书《南宋石经》,至今犹有86碑存留于杭州市孔庙,宋高宗在教育、科举、文化等方面做出了贡献。

花押是古人的一种签名方式,也称画押、签押、签名、署押、押字等,跟现代人的艺术签名相似。一般认为花押兴起于宋代、盛行于元代,所以有人又把花押称为元押。其实在中国古代早就出现了签字、签名的形式,只是那时称为封签、封泥,类似于后来的公私印章。

在我国的公文制度史上,签名、画押的形式出现得很早,但是与我们习惯上称为花押的形式不同。历史上对押署事迹的记载最早见于《韩非子》一书,“田婴令官具押券,斗石参之计”。此处的“押券”由于文字资料的缺乏和时间的久远,具体所指有待于继续探讨。

在使用花押中人们常引用有关唐朝的两条资料作为最早的证据,其一是有关李世民的资料,清朝金石学家叶昌炽《语石》卷5中《玺押》一条:唐《秦王告少林寺教》,世民二字为太宗亲押,此石刻有押之始也。另一条资料是有关“五朵云”典故的:韦陟字商卿,宰相安石之子也。风格方整,善文辞,书有楷法……陟晚而多纵,常以五采笺为书记,使侍妾主之,其裁答,受意而已,陟唯书名。自谓所书“陟”字若五朵云,时人慕之,号郇公五云体。

在花押使用上,宋徽宗、宋高宗父子可谓创意颇多、天下独绝,即使是现在研究签名艺术的书籍和文章也常引用他们的花押。他们的花押与他们的艺术作品一样具有独特的艺术性和较高的文化含量。

宋徽宗的花押

宋徽宗的花押最有特色,既简洁又富有深意和情趣,一般被解读为“天下一人”,比如徐邦达在其著作中对此花押的解读一致称为“草押”,在考证中宋徽宗使用过花押的作品有《祥龙石图卷》、《瑞鹤图卷》、《金英秋禽图卷》、《御鹰图卷》、《芙蓉锦鸡图卷》、《腊梅山禽图轴(即香梅山白头图)》、《听琴图轴》、《文绘图轴》、《雪江归棹图卷》、《池塘秋晚图(即荷鹭惊鱼图)卷》、《柳雅芦雁二图卷》,在对作品花押的释读中,徐邦达先生一般释读为“草押”:天下一人,有时也释读为“押”:天下一人或者是“花押”:天下一人。

对徽宗的花押有的人也释读为“天水”,把徽宗的花押释读为“天水”主要是因为赵氏郡望在天水,按照自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度,姓氏的起源大多在西周前后,而当时赵姓属天水郡,天水郡的位置与现在甘肃天水市位置是大致一致的。主张徽宗花押为“天水”的另一条理由是徽钦二帝被掳到北方,开始时二帝被废为庶人并被押解软禁,年软禁二帝于五国城(今黑龙江省依兰县),当时金国挟持二帝是想把二人作为棋子向南宋施压,以便于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高的利益。徽宗于年死于五国城,后来在金熙宗时期为了改善与南宋的关系,在年追封徽宗为天水郡王,将宋钦宗封为天水郡公。

对于以上理由,以郡望作为宋室的代称只是以后的事,最早是元脱脱领衔所修之《宋史》,在其卷六十五里说:天水,国之姓望也。这一说法已经远在两宋之交之后,比起金熙宗、金章宗的册封已经在后面。无论是元脱脱修史的用法还是金朝封王封公的说法,在南宋时期都不可能出现在正式的文件或者场合之中,这本身是宋朝帝王的耻辱,是使整个国家蒙羞的敏感字词。

至于近代以来的王国维、陈寅恪等人常用“天水一朝”代指赵宋王朝,也只是后世文人重视郡望、追根溯源的习惯而已,也与文字狱大行而文人只好钻进故纸堆寻求高雅的习性使然,这与重视考据、义理的乾嘉学派相似。再则撇开金朝的册封一事,单就天水郡来看,宋朝开国之君赵氏的祖居之地在涿州,即现在河北涿州市,在历史上也有过称为天水郡的,但是其时间既短暂,影响也更小,从文人们重视祖先的威望和名门望族的观念来看,涿州不可能代指天水郡,近代的王国维和陈寅恪说得也非常清楚。

历史上宋朝的郡望在天水,那么当时天水郡的实际情况怎样?天水在北宋时期称为秦州,其归属于北宋,但是其地处边关,北部有西夏,西部为吐蕃,距离宋朝的东西二京相距遥远,在宋朝文官统治之下很难对其正常经营,更难促进其繁荣发展。就是在北宋人眼里天水已经遥不可及,要说是皇室发源地、是后人继续对祖宗的发扬光大已经丝毫没有底气。

到南宋时期情况更惨,最初南宋抗金斗争还算略可安慰人心,在—年间,南宋曾经收复了秦州、陇州和凤翔府,但是随着宋高宗、秦桧等人的妥协投降,最终夭折了大好形势,屈辱地与金达成和议,天水几乎永久地沦为外藩统治,天水后来被改为天水军,天水也只是在南宋后期北伐之中被再次短暂收复。在这样的情景之下,北宋、南宋统治者和人民还能够自豪地称“天水一朝”吗?所以,不论怎样分析,把徽宗的花押解读为“天水”都没有理由。

徽宗的花押其实比较好理解,其结构既简单又有趣,充分体现一个文人的巧妙和游戏心态。完整的字形像一个“天”字,如果把其中的两个横画分别看作是中间向上凸起的两笔合成,也是一个古文的“天”字;两个横画合起来是一个“下”字,是古文的写法;分别把其中一个横画拿来看就是“一”字(一般是看上面的一个横画);最后是去掉两个横画剩下的两笔就构成了一个“人”字。这样的构成形式其实很简单,但其构思确实高超,主要利用了篆刻或者古文中的借用、共用等手法,另加一点想象就可以达到的效果,可是常人难以想象。另外徽宗的花押在不同的时期里也有微妙的变化,但其大致形态始终没有改变。

宋高宗的花押

宋高宗的花押一共有两个,一个是“人中王”,另一个是“德寿殿(宫)”。赵构在艺术上直承其父,在书法上更是用功勤奋的程度超越其父,就在使用花押上也是极力模仿其父,丝毫不甘落后,其结果是花押也远不及“天下一人”之精彩、经典。有宋一代在花押的使用上几乎达到痴迷的程度,其应用的广泛程度也非同一般。

因此赵构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使用花押是可以理解的,同时在南宋建国之初,赵构曾经有过被逼迫“下岗”的经历,金国范围及在北方的傀儡政权也曾经在赵构恢复帝王君位之后有过间谍活动用以扰乱南宋的统治,因此赵构使用花押也是必需的手段之一,不能够仅仅依靠改变字体,一下子抛弃黄庭坚书风就可以安然无恙。

赵构的“人中王”构思也比较独特,看似花押像“伍”字,但是中间的横折向下露出长长的尾巴。单独的一个形体,完全可以看作是一个字,与“天下一人”的结体相近,但此花押团得很紧,太像一个字而不是多个字的组合,在这一点上他又远逊其父,其父的花押可以自由拆解,是一种能屈能伸的包容性的有机体,而赵构的花押左右的笔画连接得太实在了,虽然有密不透风的感觉,但少了疏可走马的游刃有余,其花押也就缺少了弹性,显得呆疵笨拙。

花押“伍”的完整解读为左边的单立人单独读作“人”,右边中间部位的弯曲横画(也可以叫做横折),把它截弯取直,简化为一横,那么就是“王”字“,中”的释读是由于右边王字的第二、三两个横画直接与左边的部件完全连接起来了,因此只需要把王字的中竖打穿就构成了中间的“中”字了。中字的解读似乎有一些牵强附会,但想想“天下一人”的“人”字依然也不尽如人意,花押本身的完整解读是不可能、也不必的,花押的功能最主要的就是防伪,类似于现在的加盖公私印章、密封章、骑缝章等。

赵构的此种花押出现在给岳飞的手札之中,又多处使用,也正好说明其功用是为了防伪,为了打破金人和金人扶持的傀儡政权的奸宄行为,其时正是岳飞与赵构共同面对强敌、共度时艰、共同进退之时,也正是南宋初期收复失地、光复政权的黄金时间,只可惜好景不长,赵构最终走向了投降道路,虽然不能够简单地说他是权力欲望极强,有意要抛弃父亲和兄长,但在实际上他只能够在狭小的统治地域上做秋虫的哀鸣,与其艺术上的捉襟见肘、噤若寒蝉也是极为一致的。

总结

赵构的另一个花押是“德寿殿(宫)”,徐邦达在著作中辨别古书画之伪讹,对于赵构给大臣梁汝嘉的几通手札中,对赵构另一个专用花押作了释读,其释读为“德寿”,所采用的是另一个鉴定大家刘九庵先生的说法。

这个专用的花押在赵构的书法作品中要少一些,就是这些比较少的带花押的作品也被徐邦达先生鉴定为伪作,其理由比较充分,但是他并没有说到此花押的真伪,想必是先生见过真迹用过此花押,因此不仅对花押进行了释读,而且直接引用同行的结论进行鉴定。

但是从花押的形态来看,每一个花押的下面都有浓墨重笔的一横,其左边与双立人偏旁相连,右边大多是回锋收笔。如果仅仅解读为“德寿”两字,最后这一笔始终没有着落,但此笔画在花押中显得特别显眼、重要,笔者认为宜解读为“殿”字,可以借谐音“垫底”之“垫”,当然也可以解读为“宫殿”“、宫门”“、宫廷”等含义,其中“宫殿”“、宫门”之意更加容易理解,从外形上给予联想的空间。

参考文献:《历代书法论文选》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z/512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