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脚童年水旱鞋毛窝子,串起那长

2022/11/17 来源:不详

近看一本上世纪80年代的老杂志,一篇回忆录中的插图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弦,又将思绪拉回到了童年的时光。

记忆中的童年,真的就像照片中的这种情况,每每一到开春渐暖直至夏秋两季,绝大多数的小伙伴们都是赤着脚,有的甚至仅穿件裤头(短裤),光着黑黢黢的上半身走过来的。当然。小女孩就当别论了。在我们老家,小女孩要穷家富养,学可以不上,但在穿戴上一定不能亏待她们。试想一下,在传统思想浓厚的乡村,谁家让一个小女孩像男孩一样“散养”,赤脚、露背,那真的就有点逆悖风尚了。

不是说大人不给我们穿鞋,而是光着脚,不用去做鞋或买鞋,能省就省点了。因为那时的日子实在拮据。说的形象一点,有时家里都揭不开锅。冬天因为天短,大多数的家庭都是吃两顿饭。整天吃的就是山芋、地瓜干或者青菜团渣子、玉米糊糊、玉米馍等。不像现在的生活,一顿都是几菜一汤。

记忆中的童年,天天、顿顿主打菜几乎都是老咸菜,偶尔炒点菜就是大人们用黄豆生的豆芽炒个鸡蛋,或者各类青菜炖粉条,但粉条的后面绝对没有“肉”这个字。在那时,吃炖肉,打个牙祭,是小伙伴们一种美好的期望。屈指可数,除了逢年过节,一年难得能吃上那么几顿肉……

因为营养不良,面黄肌瘦或瘦骨嶙峋,是记忆中童年的常态化形象。但有一点,一般情况下不生什么病,哪怕伤风感冒之类的,都极少。这,也许是岁月对我们最好的眷顾了!不像时下有些孩子,动不动就要看医生。

记忆中的童年,大人们的日子比孩子们更苦。为了养家,他们天天要到生产队去挣工分。那时还没有计划生育的说法,加之“多子多福”传统观念的影响,家家的孩子平均起来都有三、四个,除了女孩,男孩子会走后,都是放开“散养”的,大、小各自成群、结伴,整天光着脚,村里村外,到处耍、疯玩个欢,没完没了。

实话实说,那时民风淳朴,治安确实好,所谓的夜不闭户真的有,至于偷偷摸摸、鸡鸣狗盗之类的事,发生的概率也低,更不存在丢失孩子这种荒唐之事了。

孩子们缺衣少帽没鞋穿,那大人们是啥情况呢?也好不到哪去。

记忆中的童年,大人们的鞋子大多都是自己做的。暖和天,父亲们就穿用轮胎(内外胎搭配)或皮革订制成的凉鞋。天冷啦!就加块内胎皮,绕裹一圈,做成形态各异的“土皮鞋”,即所谓的“水旱鞋”。因为不透气,出脚汗,烂脚丫子是常有的。但这种“水旱鞋”的好处,是雨雪天适应,特方便。至于妈妈们,则大多穿着由自己纳底做的青布鞋,年轻点的就穿缀着花边的绣花鞋。

入冬了,大人小孩都一样,穿“毛窝子”,所谓“毛窝子”,就是用芦苇的穗子加麻绳,扭成长条,用大人们的巧手编织而成的一双双大小不一的“棉鞋”,它优点就是特暖和,但缺点是不耐穿,不跟脚,雨雪天不适应。

记忆中的童年,小伙伴们光着脚,上树可掏鸟窝;下地可捉蛐蛐,寻好玩好吃野味;入水可摸鱼抓虾……大家尽情享受着自由散漫、放松无忧的野趣日子。但也有卑微、贫乏、温饱堪忧等诸多无言的酸楚相伴在左右,只不过因为年少懵懂,彼此尙无从感触罢了。

好在这种日子不是很长,我们只赶了个末班车。

到了上小学的年龄,改革开放的春风遍吹城乡各地,生活渐渐有了盼头,日子一天天好起来了。

放在今天,昔日的“赤脚童年”,对新生代们来说,真的近乎天方夜谭。他们中的有些孩子,动辄一身衣服要上千,一双鞋子几百甚至逾千,消费毫无节制、自律,而且还要互相攀比、经常更新。说句心里话,其实大可不必这样,如此生活方式真的不足取。

是的,日子小康了。但生活不能走样,一味地去追求那种偏颇的价值取向……

越是物质生活丰裕了,越要注重精神生活的跟进、培育、养成!如此的人生,才是趋于完美、真实而有时代意义的人生!

一篇忆童年的小文,说着说着差点跑题了,但愿不惹你的反感,欢迎诸位指正、评论!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l/232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