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八一,致敬军医救死扶伤,是我参军的初
2022/8/3 来源:不详北京治白癜风医院哪家比较好 http://m.39.net/news/ylzx/bjzkhbzy/
白色战衣,象征着救死扶伤的天使,点点军绿,勾勒出坚毅可靠的身躯。和平时救死扶伤,危难时挺身而出,这种逆行的颜色叫做军医。
多少科学家不只选择了医学,更选择了军队,不只选择了医治病患,更选择了排除危难!
他们或舍己为人,置自身于不顾,或悬壶济世,心怀天下苍生,他们永远出现在人民需要的 线。
八一建军节将近,让我们走进中国军医,了解他们的故事!
程天民
(.12-)
防原医学与病理学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
15年14次参加核试验,无惧危险只因“ 手资料”无比珍贵年程天民考上国立中正医学院(后更名为南昌医学院、解放军华中医学院、第六军医大学),走上了学医报国的道路。年5月南昌解放后,程天民成为人民军队的一员。
年,程天民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军医大学,留校工作。
年10月16日,我国 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一心想要为中国国防事业尽一份力的程天民立即上书原总后勤部,请求参加核试验。第二年,他以学校参试小分队副队长的身份出现在戈壁滩核试验现场,正式从大有前途的病理学领域逐渐迈入还几乎一片空白的防原医学领域。
在年至年的15年里,程天民不顾核辐射危险,率学校参试分队14次奔赴戈壁滩参加我国核试验,深入有着“死亡之海”之称的核爆禁区,冒着危险一次又一次冲进爆区抢救效应动物,在简陋的解剖房完成了大量的病理解剖,获取了大批珍贵的原始数据。
他无惧危险,心里 想到的是“核试验是真正的核武器造成的真实的核武器 ,实验室无法完全模拟,这种 的 手材料,当时难得,以后也不会再有,无比珍贵,因此我们必须抓紧有限时间深入进行医学研究。”
根据实践研究,他总结了《核武器损伤的病理变化》专题,成为国内外这一领域最全面系统、 学术权威的病理学文献。年11月,程天民获得有中国医药领域的“诺贝尔奖”之称的吴阶平医学奖。
盛志勇
(.07.01-)
创伤外科学家
烧伤学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
悬壶济世,几经战争,背着卡宾枪翻过了喜马拉雅山盛志勇出生于医师家庭,父亲的悬壶济世情怀从小感染了他,让他立志成为一代名医。抗日的战火纷飞中,他坚持完成了学业,并留在医院担任住院医生。
年10月, 爆发,盛志勇毅然加入首批上海抗美援朝志愿医疗手术队。他协助沈克非建立了新 个中心血库,成功研制出了向前线输送新鲜血液的保温防震箱,挽救了数以万计的伤员生命。
大批 伤员运送到后方后,用于止血的明胶海绵出现短缺,盛志勇从冻豆腐中受到启示,成功研制出了淀粉海绵止血剂,及时补充了战伤止血医疗用品。
年4月,盛志勇从抗美援朝医疗队回上海不久,即被调往刚刚成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年,中印边境燃起战火。盛志勇再次与同伴组成专家组医疗队,他们坐着没有压力舱、机门随时会打开的军用飞机来到西藏,对抗着严重的高原反应,背着卡宾枪翻过了喜马拉雅山。在前线,他培训军医们如何正确处理臀部、肛门伤以及如何避免伤者因直肠癌形成脓毒症。
年4月,盛志勇被调往医院担任创伤外科系主任,这是他与烧伤学科的正式“结缘”。尝试过各种动物皮肤后,盛志勇发现还是人体皮肤最适合皮肤移植,但人体皮肤获取不易,且保存也十分困难。于是,盛志勇提出建立皮库的设想,即把平时搜集到的异体皮肤保存起来,需要时再拿出来使用。
经过不懈努力,盛志勇与同伴终于研究出了用液氮储存皮肤的玻璃化储存方法,建成了当时 家、亚洲 的低温异体皮库。
如何解决大面积烧伤后皮肤出汗问题一直是困扰世界烧伤界的重大难题,据此,盛志勇和同伴们进行了骨髓干细胞体外诱导培养再生汗腺的研究,相关研究成果于年6月在国际学术期刊《创面修复与再生》杂志发表。该杂志主编专门为此撰写述评,称这是“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
陈宜张
(.09-)
神经生理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是车之两轮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是陈宜张事业的“车之两轮”。
“作为军校教员和人民教师,教好书是天职。”为上好每一节课,87岁高龄的老院士仍精心准备。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第二军医大学曾对“ 教员”进行回顾性调查,陈宜张得票数高达96.2%,位居榜首。
对于科学研究,陈宜张主张“自然科学不去谈其价值,只求揭晓事物真理,就会自有用处。”
年,陈宜张开始进行糖皮质激素快速、非基因组作用的研究。糖皮质激素的快速反应早在20世纪40年代科学界就已有所提及,但他抓住受体环节不放,用了20多年的时间专注于该项研究,最终大胆地提出糖皮质激素膜受体假说,这是对传统受体学说的一个重要补充和挑战,得到国际学术界高度评价。
年,这项成果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四等奖。但他并没有为此而陶醉,接着又花费长达10年时间,带领10多位硕士、博士研究生,历尽各种艰辛,把快速、非基因作用研究扩展到神经元功能的其他方面,取得了喜人成绩。
鞠躬
(.11-)
神经生物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科学家的生命在于不断地更上一层楼的追求。”年,鞠躬出生在上海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希望孩子能够为中华民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因此为他取名为“鞠躬”。少年的鞠躬深受父亲影响,认为学医才能救国。因此年,18岁的鞠躬考入了湘雅医学院。
年,他被选进了协和医学院解剖学高级师资班进修解剖学,结业后,鞠躬被选到西安第四军医大学解剖教研室工作。在学校工作期间,他 注意到了Nauta法(20世纪40年代中期,美国科学家Nauta发明了一种方法,可以将变性神经纤维染成黑色,而正常神经纤维呈黄色,两种颜色对比鲜明,一目了然,被称为Nauta法。)。经过无数次的摸索和试验,他和同事用Nauta法做了两项听觉束路追踪研究工作,并发表了国内用Nauta法研究的 篇论文。
年代末,已经年近半百的鞠躬发现70年代初神经解剖学研究领域出现了追踪神经束路的一种新方法——HRP方法,又称辣根 化物酶法,比Nauta法更灵敏。经过每天拼命的研究,他终于掌握了HRP技术。自此,鞠躬已经获得了解剖学界不小的声望。
年,具有学术敏感性的鞠躬创办了四医大的神经生物学教研室,这是国内医学院校中 个神经生物学方向的教研室。年,鞠躬因为发现脑下垂体前叶受到神经直接调节,提出了脑下垂体受体液神经双重调节的假说,打破了垂体前叶不受神经直接调节的半个世纪的定论,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当选院士后,鞠躬并没有就此止步,反而写下了自己的一条座右铭:“科学家的生命在于不断地更上一层楼的追求。”
吴德昌
(.10-.05)
毒理、辐射防护专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
更改学术方向,隐姓埋名科研, 时间进入原子弹爆炸中心年6月,吴德昌作为协和医学院 批自愿参军的工作人员之一,毅然投笔从戎,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从一名普通的研究人员变成了随时准备为国献身的军人。
当时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为了维护祖国的和平安全,我国必须拥有自己的核武器。年11月,不到30岁的吴德昌被派往前苏联高级医师进修学院及前苏联医学科学院生化研究所、生物物理研究所进修,主要学习放射医学与同位素技术。
为了祖国建设的需要,吴德昌无怨无悔地改变了研究方向。在莫斯科不到一年的时间,他整理出了整整12本共超过30万字的笔记,为日后开拓我军防原医学事业奠定了基础。
年,回国后的吴德昌加入了我军 医学科研机构军事医学科学院,专门从事辐射防护和放射毒理研究工作,加入这里就意味着必须隐姓埋名,连他的妻子凌瑞珠都对他的工作任务和工作性质一无所知。
在我国 颗原子弹爆炸之前,党中央命令解放军总后勤部秘密组建“一个特殊支队”,赴西北参加核试验。吴德昌作为科研骨干是西部“原子大军”中的一员,他的任务就是在原子弹爆炸后迅速取回核武器对生物杀伤的各类标本和数据。
这是一项极其危险的工作,离爆心越近,放射性沾染就会越重。但是为了取得准确的数据,每次核试验之后,吴德昌都会带领团队在 时间进入核爆现场甚至爆心,取回爆前布放在试验现场的效应物。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核现场与实验室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吴德昌在国内首次阐明了放射性落下灰的沾染规律,揭示了落下灰的危害特点,并且研究了粮食、蔬菜、水等经污染后,高效的洗消与除沾染措施以及阻止吸收及加速排出的药物。同时,他还参与编写了《裂片产物放化分析》手册及《放射性沾染的监测与防护》手册,对和平及战时核能应用的防护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黄志强
(.11-.4)
普通外科学专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
我们当医生的,可不能辜负了这份信任!医院肝胆外科重症监护室的楼道里有八个鲜红的大字“生死相托,永不言弃”,这是黄志强的座右铭。他用一把手术刀奠定了新中国的肝胆外科事业,从死神手中抢回了无数条生命。
他多次和学生、同事说:“请珍惜神圣的手术刀。因为病人把生命托付给你,这是多大的信任啊!我们当医生的,可不能辜负了这份信任!”
年2月,30岁的黄志强积极参加抗美援朝的志愿手术队,在前线工作了一年之久。
20世纪50年代,他在中国的西南地区率先开展了心脏直视、开颅、颈动脉瘤切除等当时高难度手术,因特别擅长疑难杂症的处理而蜚声遐迩,34岁便成为我军最年轻的外科学教授。然而,他却甘愿舍弃本来可以享用终生的学术地位,选择攻克当时中国发病率与死亡率极高、疑难问题最常见的胆管结石的外科治疗。
为了观察患者情况,他多次实地调研,常常几天几夜的守在病床边。终于,年,他首创应用肝部分切除术治疗胆管结石病,引起了国际医学界的轰动。
方鸿辉摄吴孟超
(.8-)
肝胆外科专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医学教育家
国家 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突破外科手术中的“禁区”,“这位病人就交给我吧!”年,吴孟超被批准参军,成为了一名军医。当时他已跟随 医学家、中国现代普通外科的主要开拓者裘法祖院士学习多年,由于我国是肝脏疾病的高发地区,但当时我国在肝脏外科领域的研究还是空白,受恩师指导,吴孟超决定走肝胆医学之路。
年,吴孟超作为最年轻的医学专医院的会诊,为确诊患者是否患中肝叶肿瘤及能否实施中肝叶切除手术。
当时肝脏手术被视为外科手术中的“禁区”,而中肝叶切除手术更是“禁区中的禁区”。会诊中的专家们对此都默不作声,只有吴孟超勇敢地站了出来,“这位病人就交给我吧!”
凭着娴熟的手术技艺以及充分的前瞻性准备,他带领团队突破了中肝叶手术的“禁区”,同一年,吴孟超带领团队又完成了三例中肝叶切除术,全部取得成功,标志着由他所开创的肝脏外科手术技术逐步走向成熟。
钟世镇
(.9.24-)
临床解剖学专家
中国现代临床解剖学奠基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
做好外科医生的配角,也是很有意义的受抗日口号感召,还在读高中的爱国青年钟世镇毅然决定投笔从戎,加入了抗日青年军。但没来得及上前线,抗日战争就胜利了。于是他重拾书本,最终考入中山大学医学院。
大学五年级时,由于师资紧张,医院实习的钟世镇担任医学院解剖教研室的实习助教,从此开始了与“和尸体打交道”的日子。
年,钟世镇和妻子古乐梅被批准入伍,成了真正的军人。
在医疗水平相对落后的六、七十年代,作为助教的钟世镇,看到不少外科医生因为不熟悉解剖学给病人造成严重的 ,他决心用解剖学帮助外科医生熟悉手术规律。他说:“做好外科医生的配角,也是很有意义的。”
年,75岁的钟世镇出版了万字的《现代临床解剖学丛书》,这部内含20世纪中国临床解剖学完整资料的巨著,成为我国临床解剖学的“里程碑”之作。
黎介寿
(.9-)
普通外科专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两次志愿救援,四年突破世界难题年,医院做实习医生,年,他以优异的成绩从医学院毕业,医院担任外科住院医生。由于他勤学钻研,短短几年时间就成了一名 的外科医生。年, 爆发,黎介寿虽然既没有参军,也没有入党,但他还是毅然决然地递交了请战书,两次参加 医疗团,在-40℃的严寒中,救治伤员,荣立战功。
年,39岁的黎介寿被批准特招入伍,终于如愿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军医。
年的一个深夜,黎介寿遇到一名13岁的小姑娘因腹腔大出血,大部分小肠被手术切除,剩下的肠子不能吻合,由于做移植手术面临的排斥反应和感染是那个年代全世界尚未解决的两大医学难题。黎介寿束手无策,只能眼睁睁看着小姑娘离开人世。
这件事给了黎介寿很大的刺激,他暗下决心,一定要突破这一个难题。于是,他把铺盖搬进动物实验房,在猪身上做实验。养猪、开刀、观察,历经4年,他不间断地记录和分析动物实验的每个数据。
年2月14日,黎介寿在亚洲首次取得了猪同种异体小肠移植的成功。年3月12日,黎介寿决定对患者杜新平进行小肠移植,历时11个小时,将一段厘米的小肠成功移植到患者的腹腔内,患者术后恢复状况良好。黎介寿打破了亚洲小肠移植“零”的纪录,使我国器官移植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多了军人的头衔,
意味着更多的责任,
多了医生的白袍,
意味着更多的守护!
八一将至,
向那些负重前行、
甘于奉献、排除伤病、
守护平安的军医们致敬!
文:采集工程项目办公室/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