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都有哪些习俗
2024/11/28 来源:不详小年起源于先秦时期,祭祀灶君,人们开始祭灶、扫尘、吃灶糖。
灶君在夏朝就已经成为传统民间的一位大神,在论语中有一句话"与其媚舆奥,宁媚与灶",先秦时期的时候,祭灶被列为"五祀"之一(五祀为祀灶、门、行、户、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另一说为门、井、户、灶、中雷;或说是行、井、户、灶、中雷)。
祭灶时要设立神主,用丰盛的酒食作为祭品。要陈列鼎俎,设置笾豆,迎尸等等。带有很明显的原始拜物教的痕迹。
旧时,每年的腊月二十三祭灶,几乎每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位灶王爷为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这大概是模仿人间夫妇的形象。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传统民间传说,灶君爷上天专门告人间罪恶,一旦被告,大罪要减寿三百天,小罪要减寿一百天。在《太上感应篇》里,又有"司命随其轻重,夺其纪算"的记述。司命即指灶君,算为一百天,纪指十二年。在这里,重罪判罚又增加到减寿十二年了。所以在祭灶时,要打点一下灶君,求其高抬贵手。
东南地区民间有一首流传歌谣:
二十三,打发老爷上了天;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蒸团子;
二十六,炖猪肉;
二十七,擦锡器;
二十八,沤邋遢;
二十九,洗脚手;
三十日,门神、对联一齐贴"。
体现了人们从小年开始就为大年准备所有需要的东西。
在这段时间里,还有一种民俗活动流传的最为盛行,也有很多戏剧故事,那就是剪贴窗花。
戏剧故事"大登殿,二度梅,三娘教于四进土,五女拜寿六月雪,七月七日天河配,八仙庆寿九件衣",从那时候开始,人们开始偏爱戏剧。如果哪家有新媳妇,新媳妇要带上自己剪制的各种窗花,回婆家糊窗户,左邻右舍还要前来观赏。
腊月二十三后,家家户户要蒸花馍。大体上分为敬神和走亲戚用的两种类型。前者庄重,后者花梢。特别要制作一个大枣山,以备供奉灶君。"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这往往是民间女性一展灵巧手艺的大好机会,一个花馍,就是一件手工艺品。在中原地带腊月二十三是很隆重的节日,这一天一大早人们就要打扫房子,扫净灰尘,还要用湿毛巾擦除房内的中堂画,和各种装饰画,把室内外打扫干净,然后祭灶,祭灶除了要用祭灶糖,还要烙葱花油饼,放鞭炮,祭灶糖是用白糖熬成糖稀,拌上炒熟的芝麻,或者苋菜籽,还有吹出的中间空心上面占满了芝麻很香很甜的祭灶糖,这一天灶王上天去回报人们在这一年中的行为善恶,玉皇大帝便根据灶王的回报,决定奖善罚恶的度数。
有一段惹怒玉皇大帝的传说:
中国四大名镇的朱仙镇就很少贴灶王,过去这里的人也是贴灶王的,只是人们年年用灶糖封住灶王的嘴,便觉得有了灶王的蔽护,可以为所欲为,商人们偷工减料,以次充好,连饭馆饮食也不足量,有一年,玉皇大帝到这里看门神会,看到人间饭馆内座无虚席,便也想吃饭享受人间烟火,他买了一碗面,却发现四两面竟只有几根,于是他很生气,回到天宫命火神祝融前来访查,火神到这里来化成一个老汉,沿街叫卖火烧:"换火烧十六两的小火烧,十五两的大火烧。"镇上那些爱占小便宜的一听拿少的可以换大的,纷至沓来换取火烧,那一天到了傍晚,火便烧了起来,得了大火烧的烧了个净光,只有那些本分守法的才免于灾难,后来人们总结出为人还需要以诚为本,再不去偷工减料,赚取眛心钱,灶王再会甜言也难遮天蔽日,于是就很少有人过年再贴灶王,只在三十晚上吃团圆饭时,在灶前浇上饺子水,谓之浇奠。
随着时间的慢慢推移,中国传统文化被人们慢慢遗忘,大部分农村生活还存在着这种祭灶习俗,90以后的很人们已经感受不到那种气氛,或许只听长辈们说过。
现代的生活中,祭灶已经成为你们乔迁新居的一种方式
祭灶,贵为习俗,同时也寓意人们,以诚为本,所有事情老天看在眼里,欺骗最终都会被揭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