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大名花选美,你最支持谁

2023/11/8 来源:不详

在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李学武提出建议,将牡丹确定为我国国花。

而在此之前,第十二、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王绣已连续5年提出将牡丹确定为国花的建议。如今,作为新代表的李学武,从老代表王绣手中接过接力棒,再次提出了同一建议。

确定国花正当其时

“目前,世界上已有多个国家确立了国花,但我国仍然未确定国花。”李学武表示,在当前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幸福的大好形势下,把国花确定下来,可以振奋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进取心和自豪感。

“牡丹原产中国香飘世界,有着‘国色天香’之称。”李学武介绍说,牡丹栽培历史长达多年,早在唐代,牡丹就被日本遣唐使带到日本,成为文化交流的使者。如今,牡丹的足迹已经遍布世界各地。“牡丹走向世界,见证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包容开放的民族,对传承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之所以建议将牡丹定为国花,李学武告诉记者,全国曾经两次大范围进行民间国花评选活动,分别在年和年,最终牡丹以79.71%得票获得第一名,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意。

十大名花惊艳时光

年,“中国传统十大名花评选”活动以栽培历史悠久,观赏价值特高,富有民族特色为三个基本条件,评选出了牡丹、梅花、荷花等“中国十大名花”。十大名花中,你更支持谁成为国花呢?

1.“花中之王”牡丹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唐·刘禹锡《赏牡丹》

牡丹是我国特有的木本名贵花卉,花大色艳、雍容华贵、富丽端庄、芳香浓郁,而且品种繁多,素有国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称,长期以来被人们当做富贵吉祥、繁荣兴旺的象征。

花语:吉祥富贵,兴旺繁荣

2.“花中之魁”梅花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宋·林逋《山园小梅》

梅花秀雅不凡,冰心玉质,古香自异。几千年来,它那凌霜傲雪,迎寒飘香,上至显达,下至布衣,对梅花深爱有加。

花语:傲骨,坚毅

3.“花中隐士”菊花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唐.元稹《菊花》

菊花在中国古神话传说中被赋予了吉祥、长寿的含义。中国历代诗人画家,以菊花为题材吟诗作画众多,给人们留下了许多佳作,流传久远。

花语:长寿,高洁

4.“花中君子”兰花

春兰如美人,不采羞自献。

——宋·苏轼《题杨次公春兰》

古人对兰花情有独钟。《琴操·猗兰操》中记载:“孔子自卫返鲁,隐谷之中见香兰独茂,喟然叹曰:芝兰当为王者香,今独与众草为伍”,“王者之香”这句话流传至今。

花语:高洁,脱俗

5.“花中皇后”月季

唯有此花开不厌,一年长占四时春。

——宋·苏轼《月季》

月季不但是我国传统名花,而且是我国的特产、世界著名花卉,世界各国广为栽培。月季顾名思义,它是月月有花、四季盛开。热情如火,姿容优美,象征着此花无日不春风的奉献品格。月季也是郑州的市花。

花语:诚挚的爱

6.“花中西施”杜鹃

唯有此花随越鸟,一声啼处满山红。

——唐·李绅《新楼诗二十首其四》

杜鹃花在所有观赏花木之中,称得上花、叶兼美,地栽、盆栽皆宜,用途最为广泛。中国杜鹃花种类之多、数量之巨,乃世界杜鹃花资源的宝库。

花语:永远属于你

7.“花中娇客”茶花

珊瑚映绿水,未足比光辉。

——唐·李白《咏邻女东窗海石榴》

茶花是中国传统名花,世界名花之一。因其植株形姿优美,叶浓绿而光泽,花形艳丽缤纷,而受到世界园艺界的珍视。在晨光中荡漾蔓延,在清风里翩翩起舞,茶花们各显风情,撼人心魄,美不胜收。

花语:理想的爱

8.“凌波仙子”水仙

水中仙子来何处,翠袖黄冠白玉英。

——宋·朱熹《用子服韵谢水仙花》

水仙形态美、花朵多、馥郁芳香,深受国人喜爱。水仙茎叶清秀,花香宜人,可用于装点书房、客厅,凌波玉立,馥郁芳香,格外生机盎然。

花语:吉祥如意

9.“十里飘香”桂花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宋·李清照《鹧鸪天桂花》

我国桂花栽培的历史悠久。唐、宋以来,桂花栽培开始盛行。唐代文人植桂十分普遍,吟桂蔚然成风。“金风送爽,十里飘香”是吉祥如意的象征。

花语:友好吉祥

10.“出水芙蓉”荷花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宋·周敦颐《爱莲说》

荷花花大色艳,清香远溢,凌波翠盖。在中国花文化中,荷花是最有情趣的咏花诗词对象和花鸟画的题材,是最优美多姿的舞蹈素材,也是各种建筑装饰、雕塑工艺及生活器皿上最常用最美的图案纹饰和造型。

花语:坚贞纯洁,清白高雅

欣赏完十大名花,你觉得哪一位才是你心目中的国花呢?投下你宝贵的一票吧!

综合自大象新闻、最视见、无声中怦然心动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yf/627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