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如何熬夜的从宋代夜猫子人群,看

2022/8/11 来源:不详

在最近热播大剧《梦华录》中,众人纷纷被东京繁华之景吸引,尤其在夜幕降临之时,万家灯火点亮东京城内的玉台楼阁,宋朝人民霎时间涌到街头,叫卖声、吆喝声、欢呼声,此起彼伏,勾勒出一幅生生不息的市侩图景。

宵禁取消后的宋朝

宋朝以前国家都在实施宵禁,一到宵禁的时间,百姓便被禁止出行走动,因此夜间活动少之又少,夜晚的都城是寂静、凄凉,仿佛被披上了一层厚重的布,苦苦等待清晨第一抹斜阳将它掀落。

宋朝以前的夜晚是人们题咏月亮的绝佳时机,但因为夜晚的色彩总是清冷的,月光也逐渐演变成寥落心境的代名词。

此时古诗词中对夜晚的描述还停留在“细草微风岸、微樯独夜舟”中,但到了宋朝,当宵禁被放开,人们的身影频繁涌现在夜晚的街道上时,词人笔下便将夜晚国都的胜景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

宋朝街道

宵禁的取消意味着宋朝的政治开化达到了一定高度,宋朝的经济发展也达到了一定水平,百姓的购买力日益增加,仅仅靠白天的消费已无法满足他们对商贾贸易的需求,于是国家取消宵禁,延长贸易时间,也为经济增长带来了更多的利处。

同时,宋朝文化氛围的聚集也推动着统治者思想的开放,他们逐渐突破了旧时的观念,为满足内心对文化的追求,便将生活层次进一步扩大,丰富了百姓一整日的生活活动。

宋朝夜生活的繁荣与宋朝城市发展的进程息息相关,自周代起,都城内便设有“坊”的生活区域。

等到唐朝这种制度被完善到极致,“坊市”制度将商品贸易场所与百姓居住场所严谨分割,通过实施宵禁来保护“坊”的财产安全。

宋朝夜生活

但到了宋朝,随着商品交换需求的增长,这种制度逐渐被瓦解,直至最终宣布取消。“坊市”的破除意味着百姓拥有了更多活动的空间与时间,都城也由封闭走向开放。

居民区和商业区之间的屏障被消除,昼与夜之间曾经分割明确的时间节点也随之消失。

随着夜幕的降临,宋朝夜市的繁华也正缓缓拉开序幕,人声鼎沸之下,甚至比白日还要精彩。

取消宵禁后的街头多了更多的商业活动,《东京梦华录》中便对夜市氛围进行了详尽的描写,街道旁有大量商贩在贩卖吃食、手工艺品等,四处还有杂耍献艺之人,这些人直到深夜才会离去。

《东京梦华录》

同时在马行街,生意往来不断,雇佣马车的人、赶路的人如游鱼般穿梭于被车马围得水泄不通的街道上。

除了散落在街边的散摊,许多知名度高的酒楼也延长了夜间开放的时间。

当夜晚的灯火点亮之时,众宾客涌入酒楼的大门,浓妆艳抹的侍女端着酒杯等着今夜的座上客,当酒客落座后,环绕四周的丝竹声便齐声奏响,将夜晚的氛围推向高潮。

酒楼为招徕客人,时不时还会推出各色表演,寻常歌舞已不足为奇,店家常常几天便想出一个新点子,宋朝的酒客仿佛置身于文化花海中,被各色绚烂的表演迷得丢了方向。

这样繁华的夜间生活日复一日,不论雨雪风霜,每日的喧嚣声通宵达旦,就连皇帝也会被这番景象吸引得走出皇城,涌入人群中饮酒赏乐。

夜生活的繁荣带动着宋朝服务业蓬勃发展,同时也将更多元的文化引入宋朝,使得夜生活的发展愈来愈繁茂。

宋朝人丰富的夜生活

宋朝文人的夜生活以各类宴席为主,各类佳节喜宴是宋朝文人必须出场的重要场合。元宵节是与夜生活发展紧密结合的节日,元宵之夜在历朝历代本就是全部夜生活的象征,等到宋朝,更是将这种纵情享乐的生活气息发挥到极致。

观灯是元宵夜的主要娱乐活动,在柳永《迎新春》一词中便记载着:“庆嘉节、当三五。列华灯、千门万户。遍九陌、罗绮香风微度。”

周邦彦《解语花·高平元宵》中也写道:“风销焰蜡,露浥烘炉,花市光相射。桂华流瓦。纤云散,耿耿素娥欲下。”

花灯成为文人描写的绝佳事物,赏花灯活动也变得更加富有节日色彩,当文人聚集在酒楼赏灯时,身旁便有容貌姣好的侍女陪坐在旁,左右还有悠扬的丝竹之声。

观灯仅仅是佳节活动的一环,反而是夜晚佳节的气氛才引得文人流连忘返,人们在自由轻松的夜晚环境内,内心得到了纵情的解脱。

女性在元宵节这一天也可以轻松地走在街头上,参与一年中为数不多的社交活动。

这一天,她们都会打扮素雅,与华丽灯饰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反而更加能够衬托出她们清新脱俗的美。

不少文人将她们化作笔下重点描写的对象,正如“衣裳淡雅。看楚女、纤腰一把。”

在元宵节热闹地掩盖之下,许多青年男女也会在这天隐藏在街边互诉情愫,在人群遮掩下,不少才子佳人的美谈也由此展开。

几个月之后,又是一场夜晚盛世在酝酿,当圆月高悬头顶,中秋到临之时,人们又再次迎来了一次狂欢。

此时正值初秋,天气凉爽,引得商贩更加卖力地开店做生意,尤其赏月更是一项历史悠久的活动,文人墨客、王孙贵族纷纷登上观月楼阁,抢占最佳观赏点位,举杯对月,欢度佳节。

宋代文人对月的喜爱已不再停留在赏月层面,他们甚至开始玩月。

正如“中秋群贤集于蜗舍”那般,文人聚集在一起,以歌舞美酒为助兴,轮番赞美月色,或是在月色映衬下观赏院落里的金桂,在月色笼罩下花影微微摇动,衬得月更柔,花更娇。

等到酒兴达到一定程度,众人便开始观景填词,与丝竹乐相映衬的情况下,不少绝美的唱和之作也由此诞生,其中苏轼的《水调歌头》便可称为典范。

中秋之夜,文人在无限延续的夜生活氛围之下,在欢脱与纵情中,宣泄个人生活中的光鲜,但当月影投射在身上时,也不免在月色笼罩清冷中反思人生、反思自己。中秋之夜不仅包裹着浓重的文化气息同时也蕴含了人们复杂的情感思索。

友人相聚时的轻松欢脱

除各大传统佳节外,宋朝夜生活通常还会围绕“寿宴”、“友宴”等诸多形式展开,祝寿与朋友聚会规模自然不同,寿宴的主角通常都是地位高的长者,寿宴中的祝酒更是表达客人对主人深切祝福的重要环节。

此外寿宴还会安排进献寿词的环节,寿词的规模也在宋代发展到了一定的高度。

寿词创作完毕后,会交由乐手,再由歌伎演唱出来,将宴席氛围推向高潮。

朋友间的聚会与正规宴会相比氛围就要轻松许多,文人聚集在一起无需过多正规的理由,某处酒楼新添了一道菜肴或是某地请来了一位新的乐手都会成为他们聚会的理由。

即便没有理由几个人凑在一起也可欢度一夜,这种文人雅士间的聚会通常追求的都是纵情享乐,尤其在夜色掩盖下,文人抛去白日必须恪守的束缚,沉醉于歌舞美酒中,这样欢脱的场景淋漓尽致地呈现在《韩熙载夜宴图》中。

屋内灯火辉煌,但与白日的光照相比又多了一丝幽闭与温柔。

宴饮的杯盏都是主人精挑细选的,描金的器具在烛光照射下不时闪出点点星光,杯内的琼浆环绕着宾客喜盈盈的笑脸,悠扬的丝竹之声透过闭塞的门户一直传到蜿蜒的街道上,混杂着人声逐渐被同化。

在觥筹交错中,文人们似乎找到了精神世界最终的归宿,在这里,笑声、乐声、杯盘碰撞的声音,构成了一首最和谐动听的音律。

如果那日天气爽朗,文人们还会相约来到湖边,租一条小船,轻轻地向湖中央荡去。

当文人泛舟于湖面时,市井的喧嚣声逐渐远去,他们这时才重拾心中的平静,在这番纵情山水的享乐中又产生了新的感悟。

他们将彼时美酒侍女陪伴的快感暂时封锁,与山水融为一体,欢脱过后又是一阵节制,也正是在这种交错间,文人才不至于迷失自我。

宋朝文人纵情享乐的思想风气继承于晚唐五代,但也是在宋朝发扬开来,势头逐渐增长。宋朝文人将视野由前朝收回至自身,开始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cs/113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