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似莲花不染尘,白莲出水是青莲浣溪龙窑辛

2024/8/18 来源:不详

笑指白莲心自得,世间烦恼是浮云。

——唐代·赵嘏《赠天卿寺神亮上人》

笑指白莲闲处看,污泥香里养灵珠。

——当代·南怀瑾大师

白莲出水是青莲,昨日微舒带酒颜。

蹈月来看开尽了,露华新洗玉杯寒。

——宋代·杨万里《玉井亭观白莲二首》其一

夜半闲读,咀嚼古人莲花诗句,顿觉清气扑面,如沐甘霖,铅华洗尽,珠玑不御……

一杯清茶在握,更得超凡脱俗,飘飘然道骨仙风,不知今夕何夕、今我故我……

茶是清茶,杯是青花,造型理所当然地就该是雅致端庄、小巧趁手的压手杯。茶杯的纹饰呢?应该是如茶香、禅烟般连绵婉转的青花缠枝莲。

浣溪龙窑辛丑款乾隆缠枝莲花点工压手杯

缠枝莲作品,浣溪窑出过很多,近期我们推出一款比较特别的缠枝点工作品,供各位玩家大德赏析、斧正。

它是浣溪在庚子年反复尝试和调整后,原创的一件作品。采用传统的永乐压手杯器型和乾隆风格缠枝点工莲花画片相结合,我们经过对器型的特点,对传统的缠枝点工元素进行设计,在构图上反复推敲完成这款作品。

传统乾隆缠枝点工画片元素,线条细软,并没有传统永乐压手杯的缠枝线条厚重和张力。所以在永乐压手杯上,不加强缠枝点工画面的厚重感,就会显得薄弱。我们延续了乾隆缠枝点工的构图加强了缠枝部分的紧密,该留白的位置还能有一部分留白,反复调整,最终实现出来的效果不会让人感到画面压不住杯子的厚重感,达到最舒服的状态,得以完美呈现。

然而纵观历代制瓷史,不管是官窑还是民窑,压手杯+点工缠枝莲花可谓是一对不可能的搭配,如何将翻口厚实的压手杯,和灵秀精巧的点工画片合理结合,对于明清两代的画师来说,都是让人大伤脑筋的事情。这种组合不管在历史上还是如今的茶器界,鲜有出现。

但为满足当代人的对压手杯的情有独钟,和对茶器审美情趣需求,我们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在设计和构图上下足了功夫,经过反复打图和试烧,努力让传统点工画片在压手杯身上表现出无限张力!并努力让画片与器型糅为一体,在搭配上毫无违和感,更具观赏性。

今天图片上的这件作品是年末,烧制的辛丑纪年款作品,之前的文章中,我们也提到过,浣溪的纪年款作品,除了庆祝新年之外,还是浣溪窑近期成功新品的集中展示,因此,浣溪的纪年款有如未来这一年生产和主推方向的风向标,极具前瞻价值和收藏价值,那么这款“辛丑款乾隆缠枝莲花点工压手杯”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关于器型

压手杯,源自宋代,兴于明永乐年间,明代的经典器型之一,是茶器里的一朵奇葩,却是饮茶之人最喜欢器型之一。其特点是胎体重心在杯的下部,口沿微微外撇,手握杯时,刚好下坠压合于手的虎口处,给人以沉稳压手之感,故有“压手杯”之称。所以压手杯的“压”,不是单纯的沉重的“压”,而是体积大小适中、分量轻重适度、把握稳贴合手的妙不可言的“压”。

小资料

永乐年造压手杯,坦口,折腰,沙足,滑底。

——《博物要览》(明代谷泰撰,天启年间刊行)

宋代均窑压手大杯,细腹半趺,亭亭玉立,并有蚯蚓走泥印,内青而外紫,鲜妍罕匹。

——《陶雅》

(清代陈浏撰。陈浏,别号寂园叟,古陶瓷研究家)

浣溪龙窑辛丑款乾隆缠枝莲花点工压手杯

浣溪龙窑辛丑款乾隆缠枝莲花点工压手杯,通高9.3厘米,杯口直径5厘米,杯体如小碗状,口平坦而微外撇,折腰丰底圈足,腹壁近于竖直,自下腹壁处起折陡然内收。其形体端庄大方,于凝重中见灵巧。握杯即会感觉有一股下坠的力量,杯沿会稳稳地贴在人手的虎口之上,完美诠释了压手杯力学和人体工程学设计方面的独到之处。尤其是杯足之上那一道陡然起折,过度明显而又自然,在美器圆融润滑中增添一份节奏感,触摸间隐约合于指缝,确保入手坠而不落,自是浣溪龙窑团队师古创新的匠心所在。

浣溪龙窑辛丑款乾隆缠枝莲花点工压手杯

关于画片

莲花是中国传统纹样,寓有高洁清廉、出淤泥而不染的含义。早在东汉,随着佛教的传入,莲瓣纹开始在陶瓷器上流行,至北宋成为南北朝瓷器上的常见图案。随着文化的交流、审美的变迁,莲花纹饰逐渐与其他花卉、纹饰相互交融,形成一种独居特色的缠枝纹饰,以莲花、变型莲花为之体,辅以缠绕婉曲的枝蔓草叶的缠枝莲纹,又称为串枝莲,穿枝莲。

缠枝莲纹饰已经脱离了莲花及其他如西番莲等花卉的具象,不似莲而莲意十足。正所谓,清似莲花不染尘——“心无所住,无分别心,不住于法,不住于相。”

浣溪龙窑辛丑款乾隆缠枝莲花点工压手杯

浣溪龙窑辛丑款乾隆缠枝莲花点工压手杯,杯身绘以缠枝莲花纹饰,缠枝布满杯身,构图饱满,连绵不断。莲花数朵正侧俯仰,姿态各异,间以青花缠枝纹相隔,重复而又有变化,委婉萦绕,连绵不断,动感十足,给人以生生不息的生命气息和圆融无尽的禅意。

收腹起折处的上部缠枝莲纹饰,与下部一圈变型莲花瓣之间自然留白,明显而无纹饰,与杯口沿外侧的弦纹及弦纹之上的留白相呼应,形成一种无有形界而有无形界的界限感。

收腹起折处至近足底处绘一圈变型莲瓣纹,宝相庄严、端庄稳重;杯足两道弦纹,居于杯足中部略高位置,下部留白与杯口沿内外留白宽度基本一致,于细微处见匠心,更显干净整洁、中规中矩、稳重典雅。

“白莲出水是青莲”。杯内底部,弦纹之内,一朵枝蔓花叶团簇的莲花,生动活泼,端庄清丽。“青莲”与“清廉”谐音,杯内心底饰以莲纹,取内心“清廉自守”“脱尘不染”之意。

浣溪龙窑辛丑款乾隆缠枝莲花点工压手杯

关于点工

通常,我们把玩、欣赏一款茶杯的时候,往往沉迷于它的精美,而很少去了解它背后的工艺。但如果了解一些相关工艺,欣赏起来,可能会更有韵味。

浣溪龙窑辛丑款乾隆缠枝莲花点工压手杯,缠枝莲纹饰转折繁复、层次丰富,采用的是“青花点工”技法。

“青花点工”的绘画技法,使纹饰更加精致,呈色厚重并不浮华,绘画以点工与勾线结合,每一笔都在极小的空间内完成,画越细腻,越能凸显出缠枝莲纹饰的精美。

说起“点工”,就得先说“点”。明代早期(永乐宣德时期)的青花采用一种叫苏麻离青的青花料,这种青花料会随机的产生深浅的变化,斑斑点点,一花一叶间,蓝色就产生了丰富韵律,又没有规律可循。这种效果,令后世高端玩家极为着迷,推为青花瓷的最高峰。清代的皇帝也不例外,经常下旨御窑厂仿烧。

可是苏麻离青在明代中期就已用尽,绝迹数百年,要想达到同样的效果,须得另辟蹊径。那种自然产生的斑斑点点,就只能通过人为点就,并以控制点的疏密来表现花卉图案颜色的深浅明暗、阴阳向背。这可能就是“点”的由来——一种因为“料”的变化而产生的技艺。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浣溪龙窑青花作品的“点工”又与传统“点工”不一样。说不一样,还是“料”的原因。浣溪龙窑青花料选用的是宣德料的基础配方,由云南最上乘的珠明料矿石提取制备而成,青花发色淡雅,是典型的元青花发色。烧成后青花料沉入胎骨,既有苏麻离青的质感,又有如墨一般油亮的、微微的墨染感。这样点出的“点”,自然就避免了传统点工的生硬呆板,让每一个点都具有了生命力,如叶面、花瓣上的纤毛,达到纤毫毕现的质感。

浣溪龙窑辛丑款乾隆缠枝莲花点工压手杯

清似莲花不染尘,白莲出水是青莲!

浣溪龙窑辛丑款乾隆缠枝莲花点工压手杯,脱尘不染,禅意满满,可谓浣溪龙窑团队辛丑年献给各路玩家大德的一份厚礼。

祝辛丑大吉,万事如意!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by/735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