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云水库六十年一代人的老去与一代人的成长
2023/5/16 来源:不详北京中科白癫分医院 https://mip.yyk.99.com.cn/fengtai/68389/
年的夏天,是一个多雨的季节,北京密云水库今年的水位也比往年高一点儿。潮河和白河的水,自群山峡谷中奔腾而下,在密云水库汇聚,喧嚣的大河,在这里变为宁静的湖泊。山水相接,碧波荡漾,一群洁白的鸭子在绿色的湖水上往来游戏,周边的山坡上树木成荫。
62年前,来自京津冀28个县的20万军民,集结密云水库建筑工地,挖隧道筑大坝。仅仅两年,到年9月1日,密云水库全部竣工,交付使用。这个速度,在那个缺乏大工业机器的年代,可谓奇迹。60年来,密云水库逐渐成为一座以防洪、供水为主,综合利用、多年调节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如今,60年以后,密云水库水质常年保持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已经成为首都北京最重要地表饮用水水源地,水库还在防汛和储水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
此外,随着水库周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整个水库流域,也逐渐形成了人与水库共生共存的良性循环,这里不仅是北京供水保水的关键区域,更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典型。
年9月1日,密云水库建成60周年,这座已经使用60年的老水库,这个所有北京人的“大水盆”,正变得越发重要。
密云水库。新京报记者耿子叶摄
20万军民,历时两年的愚公移山
8月末的中午时分,在密云穆家峪镇前栗园村,金权刚刚吃完午饭,拿起喷壶浇灌院子里正在盛开的盆花。数十盆鲜花随意摆在院子中间,顶上的木架上,几根近一米长的倭瓜垂落。妻子坐在鲜花旁,看老伴儿浇花,她比金权小五岁,但身体不如金权。今年已经83岁的金权,还能时常一个人骑着自行车,去20多里外的密云水库上看看,那是他当年奋斗过的地方。
金权曾经参与过水库的建设。新京报记者王巍摄
潮河与白河,是京北最重要的两条河,从河北一直流到北京,在密云东南部汇合,成为潮白河。在漫长的历史中,这个两河交汇的地方,受河水滋养,渐成鱼米之乡,但另一方面,河水又常年给这里的人们带来难以承受的灾害。尤其是两河下游,河道偏浅,又缺乏堤坝,洪涝灾害频发。年,又一次洪水泛滥,万亩土地被淹,受灾人口达多万。
为解决洪涝灾害、供水京津冀,密云水库应运而生。年9月,20万军民汇集建设工地,密云水库动工兴建。
那时候,金权还只是穆家峪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年轻人,他报名参加了水库修建工程,和几个工友一起,背着铺盖,走了50多里路,来到建设工地。那里会聚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建设者。
在密云水库展览馆有一张照片,照片上是怀柔支队拿着旗帜前来报到。当时正是中国水利工程建设的高潮时期,怀柔、密云、平谷、宝坻支队先参加了怀柔水库的建设,随后又支援建设密云水库。
密云水库展览馆展出的资料。新京报记者王巍摄
密云支队主要负责潮白河隧道的修建工程,其他支队负责大坝的修建,金权被编入“火速风钻突击队”,负责挖掘隧道、搬运石渣。因物资匮乏,建水库的工具多数是村民自带的。那一年,金权21岁,每天背着荆条筐装上百斤石渣进进出出。
“可以说是一场愚公移山,”金权说“当时,施工队要打混凝土,但由于混凝土怕冻,石子需要加温。我又被分配洗石子,三九天儿,棉裤和鞋都是湿的,没有替换的衣服。下班回去,班长叫上队里的小病号,帮我烤棉裤,至今我都记着这事。”
如今,83岁的金权,还会经常想起那段岁月,“那是一场奇迹啊,每个人都充满激情,工程进度很快,米的潮河隧道,76天打通。这么大一个密云水库建成,也只用了两年”。
有人离开水库,有人还留在那里
当时修水库的地方并非荒野,事实上,两河交汇的地方,当时居住着大批村民。密云水库周边有穆家峪、冯家峪、溪翁庄、太师屯、不老屯、石城镇等七个乡镇,在修建密云水库过程中,先后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移民,总计迁出6.9万余村民,其中前两次为区内安置,第三次搬迁到通州和顺义。
今年70岁的赵洪德,就是当年从水库中搬出来的人之一。他所在的村子叫赶河厂,原址就在水库北域,年搬迁时,他刚8岁。他们从原来的村子里迁出来,一直往北,迁到了水库规划区域外的一个山沟里。旧房子拆除后,木材、石材等运到新址重新盖房。原地只留下地基,淹没在水底,赵洪德说,“直到现在,水位低的时候,还能清楚地看到那些老房子的基座。”
赵洪德回忆之前搬迁的过往。新京报记者王巍摄
年,密云水库周边村民再一次搬迁到通州、顺义等地,但仍有一些村民没有搬迁,留在原地。赵洪德就是其中之一。
赵洪德如今的家,就是水库边上,紧挨着水库周边防护网的外侧。房子依山而建,小院收拾得整整齐齐,院子中间,还有一小块木栅栏围起来的菜地。
就在家门口一小块谷子地边上,赵洪德一个人坐在地边,脚下放着一把铁锹。他在看着谷子,以防小鸟来啄食。地里的谷子快要成熟了,长长的谷穗低垂,再有一个月左右,就可以收割了。这时候最怕就是小鸟来吃,“扎红布条、稻草人都不管用,必须要有人专门看管,要不然没几天就吃光了,啥也不剩”。
赵洪德家的谷子地。新京报记者王巍摄
赵洪德一生搬过三次家,小时候从水库到山沟里,后来重新选址盖房,又搬了一次家。村里人大部分都搬走了,但赵洪德搬来搬去,仍在这一小块地方打转。
六十年功能变化,从供水灌溉到保水涵养
尽管在水库周边生活一辈子了,像赵洪德一样的周边村民也说不清楚,密云水库究竟能有多大。
前一段时间北京一场暴雨过后,报道称密云水库一口气喝下万立方米的水,相当于6个昆明湖水量大小。过去很多年中,“多少个昆明湖”一直被用来形容密云水库水量的变化,村民们有时候也会引用这样的说法。
不过,对密云水库的管理者来说,这个形容有点儿“小气”。昆明湖才多大?密云水库水位随便有点儿变化,就远超过昆明湖的总水量。
年,密云水库建成时,总库容达到43.75亿立方米,水库控制流域面积平方公里。截至目前,累计为京津冀供水多亿立方米,其中,向北京市供水亿立方米,累计减淹土地面积近万公顷,共拦蓄大于0立方米/秒的入库洪峰30余次。
航拍密云水库。新京报记者王巍摄
“密云水库建成以来,功能经过多次变化,但保水供水和防汛,一直都是不变的主题。”密云水库管理处主任刘大根说,“从供水这方面讲,蓄水肯定是越多越好;但从防汛角度来看,又不能超过边界,二者得权衡才能实现双赢”。
密云水库建成之时,不仅承担着为北京市供水的任务,也承担着京津冀部分地区的农田灌溉任务,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农田灌溉任务才逐渐减少,防洪的任务也逐渐转变为蓄水。刘大根介绍,年工作目标从“以防为主”向“多蓄水”进行转变,年起,密云水库汛限水位提高至米。在上游来水和南水北调水入库等作用下,年水库蓄水量26.8亿立方米,达到了年以来的最高值。
江水进京之后,密云水库的功能出现了微小的转变。刘大根介绍,年9月南水入库,密云水库蓄水量逐步增加,已成为城市战略储备水源,现向北京城市供水量仅为过去的64%。不过,刘长根告诉记者,在未来,密云水库供水和防汛这条主线不会改变。
新的水库人正在成长,防汛从不敢掉以轻心
当年的水库见证人正在逐渐老去,但还有一代新的“水库人”不断加入进来。
4年,张丽娟大学毕业后就从内蒙古赤峰来到密云水库,从事防汛工作。每到雨季,张丽娟都要和同事们一起,雨前检查、雨中巡视、雨后核查,特别是在雨中,需要做到一小时一监测、一上报。只要一下雨,他们大部分时间都守在河边。
密云水库上游有漫长的天然河道,水势较急。河底乱石水草遍布,最深的地方有一米多深,河水冰凉刺骨。河道上没有专门用于测量的测桥,需要水文人员自己横穿河道进行水深、流速等的测量。所以在巡测时,工作人员穿着救生衣,拿着流速仪蹚水前进。
工作人员进行测量。图片来源:宜居密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