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免死金牌,真的可以免死吗
2023/1/8 来源:不详提到免死金牌这个词,我相信许多朋友,应该都不陌生。
话说这些年,在许多的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中,经常能看到免死金牌的出现。
出现的情节往往是:皇帝下令要杀害某位大臣,大臣费尽心机,从家里翻出免死金牌,向皇帝一亮,说这是先皇赏赐给先祖的,危急关头可免一死。
总之,类似于这样的情节,举不胜举!
演员演得惊险,我们观众看得也很惊险,甚至手心里头捏把汗。
那么有了免死金牌,真的可以免死吗?
我的回答是:不一定。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从历史过往来看,许多大臣,有了免死金牌,最终也难免一死,而赐死他们的,往往可能就是给他发免死金牌的皇帝。
真的假的?
不信,下面我举两组例子,给大家讲一讲。
01汉朝的“免死金牌”以及说话不算数的汉高祖
汉朝有免死金牌吗?
当然有了,而且你知道吗?所谓的免死金牌,其实最早就是从汉朝开始的。
话说当年,汉高祖刘邦取得天下,建立大汉王朝之后,想着论功行赏,赏赐与他一起打江山的一帮弟兄们。
怎么赏赐他们呢?
给钱,太俗了,都是自家弟兄,说给钱就有点见外了,再说江山都是弟兄们打下来的,还少钱花吗?
给封地,那是当然的。
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之后,封了八个异姓王。
什么叫异姓王?
讲白了,就是不姓刘,但也可以称之为王的大臣。
这八个异姓王分别为:楚王(原齐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韩王信、长沙王吴芮、燕王卢绾、赵王张耳、燕王臧荼。
汉高祖刘邦还是比较大方的,这八个异姓王的封地加起来,大约有汉朝疆土的一半左右。
给了封地还不行,实诚的汉高祖刘邦,另外还想出了一个办法。
这个办法叫做“剖符”,类似于古代的虎符。
把功臣们所受爵禄、优待条件等刻写在“符”上,一分为二:一半由朝廷保管,“金匮石室,藏之宗庙”;一半颁给功臣们,作为他们及后代享受特权的凭证。
当时称这个叫做丹书铁券,也就相当于早期的免死金牌。
你知道丹书铁卷上写的是什么吗?
上面写着:“使黄河如带,泰山如若厉,国以永存,爰及苗裔”。
翻译过来就是,如果说我大汉王朝能够像泰山和黄河一样,永存下去,那么上次给你们的封地,可以一代代地传续下去,惠及你们的子子孙孙。
讲白了,这就有点类似于现在的:股权激励。
意思就是说,大家都得好好干,干好了,不仅你们有福,你们的子子孙孙也会有享之不尽的福气。
但是后来呢?
后来不用多说,大家都知道:在刘邦封的8位异姓王中,韩信、彭越、英布很快就被铲灭,刘邦在世的时候,仅存势力最小的长沙王吴芮得以幸存。
古人所谓的:“狡兔死,良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用在这段历史往事里面,再合适不过了。
讲白了,是免死金牌,还是丹书铁券,都不管用。
只要你不听话,或者说皇帝想要你死,随便编个理由就可以了。
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呀!
02明朝的“免死金牌”以及说话不算数的明太祖
在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个阶段,其始皇帝,也喜欢用免死金牌,来糊弄自己的大臣。
这个皇帝就是明太祖朱元璋。
而且你发现没有,明太祖朱元璋与汉高祖刘邦,十分相似。
这种相似,既表现在他们建功立业之上,也表现在他们都喜欢用免死金牌。
话说当年明太祖朱元璋,在他淮西兄弟们的帮助下,推翻了蒙元统治,建立了大明王朝。
王朝建立之后,实诚的朱元璋,对与自己同甘共苦的兄弟们,同样也表现得感激涕零。
感激之余,他也仿效汉高祖刘邦,论功行赏。
前前后后,一共赏赐了将近两三百位有功之臣。
话说公元年(洪武三年),朱元璋颁出第一批“免死券”。
面对38名功臣,皇帝指白水为誓,要将“免死券”上的特权延及这些功臣的世代子孙。
但是最后的结果呢?免死金牌,真的可以免死吗?
当然不可以。
话说当年,这些大臣拿到免死券后,有的人胡作非为,飞扬跋扈,为所欲为,不仅目无法纪,甚至有叛乱的嫌疑。
为此,朱元璋可谓伤透了脑筋,甚至中间还警告过一些大臣,意思就是说,你们可别乱来呀,我忍耐是有底线的,我念及你们都是与我同甘共苦的弟兄,先给你们一个警告,如果以后再胡作非为,可别怪我不客气。
已经飞扬跋扈惯了的大臣,怎么可能会听进去朱元璋的警告?
那些胡作非为的大臣继续胡作非为,那些飞扬跋扈的大臣,继续为所欲为。
面对这种不可收拾的局面,朱元璋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将他们逮起来,该处罚的处罚,该处死的处死。
后来这局面还是不可收拾,朱元璋于是就大开杀戒。
且不说胡惟庸了,单说手握“免死券”的李善长、唐胜宗、陆仲亨、郑遇春、费聚、赵庸、黄彬、陆聚等人,冯胜、周德兴、朱亮祖、傅友德、胡美、蓝玉等,最后,也被杀了。
这么鲜活的例子,已经说明了:所谓的免死金牌,无论你含金量有多么高,也无论你持在谁的手中,都不保险。
历史已经给了最好的证明。
你细细品一品,是不是这样的一个道理?
我是历史观景台,更多历史见闻,欢迎